说明文阅读教案(分享6篇)
时间:2025-06-09 作者:163文库作为一名教师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,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。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1
教学目标
1、知识与技能:掌握小说的三大要素、基本结构和部分写作技法,学会运用小说的基本理论指导本单元小说学习。
2、过程与方法:理论与实例相结合,演绎思维与归纳思维相结合,将理论与作品分析融于一体。
3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培养学生爱读小说、会读小说的良好品质,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。
教学重点
小说的主要理论。
教学难点
小说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。
教学方法
探究、讲解、讨论
教具准备
小说的阅读与鉴赏
一、小说的三大要素
1、人物:原型法、杂取法
2、情节:开端-发展-高潮-结局-线索
3、环境:⑴自然环境 ⑵社会环境
二、小说的'阅读和鉴赏
1、阅读和鉴赏的条件
⑴生活经验 ⑵审美观 ⑶把握特点
2、阅读和鉴赏的层次
⑴从语言入手,把握整体形象
⑵对主题进行理性思考
⑶品味语言、思想、结构等精妙之处
教学过程
互动感悟
一、谈话导入:
文学作品的四大样式是什么?诗歌、散文、戏剧可能有人不喜欢读,但是似乎很少有人不喜欢读小说,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分析其中原因。
二、中国小说发展脉络
1、古代神话、传说(《山海经》、《穆天子传》)是志怪小说的源头→干宝《搜神记》
2、先秦散文(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庄子》等和历史著作(《左传》、《战国策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等)是志人小说的基础→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
3、唐传奇(《柳毅传》、《碾玉观音》)→宋话本(明拟话本)→元明清长篇小说(章回体)、短篇小说(拟话本、笔记体)
学生明确四大文学作品样式,通过感性比较,说说小说的主要特征。
教师介绍有关文学常识,联系学生已有知识适当举例,激发学生对小说的探讨欲望。
4、现代小说和当代小说
三、小说的三大要素
1、人物
⑴人物典型化的方法
①原型法:以一个最熟悉的原型为基础,综合与这个原型相近或相似的同类人物的爱好、教养、性格、气质、境遇和心理等方面的共同特征,创造出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典型人物形象。
②杂取法:在深入地观察、体验、分析、研究社会生活中各阶层、各行各业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基础上,高度概括某类人的共同性格特征,将其浓缩到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,塑造出有思想深度的人物形象。
2、情节
⑴结构:
①基本结构: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
②特殊结构:倒叙等(如《祝福》)
⑵线索:
①常用线索:人(《祝福》中的“我”)、物(《项链》中的“项链”)事件、时间
②双线结构:如《药》:明线“华家”,暗线“夏家”。
3、环境
⑴自然环境:设置背景、烘托气氛、反映心理……
⑵社会环境:交待时代背景、揭示主题……
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2
微课名称:
说明文语言类考题的答题技巧
知识点描述:
说明文语言考核是说明文阅读中的重要考点之一。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教授学生掌握此类题的不同题型和答题方法,
教学类型:
讲授型启发型
适用对象:
九年级学生
设计思路:
以一篇说明文和相关题型为例,结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、严密性等特点,来归纳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(30秒以内)同学们好!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天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解题方法。
30秒以内
二、讲解(6分钟)
一、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。
问:你知道说明文的语言具有什么特点吗?
特点:平实、严密、准确
二、掌握说明文考查的.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。
问:根据这一特点,说明文语言的考查将以怎样的题型出现,我们又该如何做答呢?下面请同学们看示例:
题型1、加点字词有何表达效果?(抓住说明文语文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。)
对策:答:准确/生动形象/地说明了事物“……”的特征/事理。
如答案:“多数”表大部分的意思,说明当时大部分人
例:“换句话说,直到3万年前,多数人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。”这句中的“多数”有何表达效果?
类祖先圆了三代同堂的美梦,但还有少数部分没有,“多数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题型2、加点词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?并说明理由。
对策:答(1)不可以。
(2)原词的意思或内容。
(3)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。
(4)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,与不符合实际。
题型3、类型3、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?
对策:答1、不能删去。
2、解释加点词意思。
3、若删去,句子意思变成了“xxx”,与原句不符合。(不符合实际)
4、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例如:“天上的薄云,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”。这句中的“往往”能否删去,为什么?
答:不能删去。“往往”是大多数的意思,如果删去,
意思变成了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,这与原句
(实际)不符合。“往往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。
6分钟
三、课堂演练。
结合范文,课堂演练
四、结尾
总结本知识点的学习,掌握关于说明文语言考查的各种题型和答题方法。
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3
目标:
1、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。
2、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。
教学重点:
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,了解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要求及命题方向。
教学难点:
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。
教具准备:
多媒体课件
课时安排:
1课时
金点巧指:
1、归纳内容要点,概括文意、层意和段落
(1)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中心句和说明的内容。
(2)方法:如果有中心句,直接摘取中心句;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,就把几个意思联结,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;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、短语或句子,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;同时注意说明文段中的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。
2、准确筛选、提取文中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再表述。
(1)过程:
a、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、筛选、提取出所需的信息;
b、合理地整理、组合概括信息;
c、能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。
(2)“重要信息”具体指:
a、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;
b、体现文章的主要观点、反映作者态度主张的内容;
c、表述新信息的内容(新发现、新概念、新进展);
d、对新发现、新概念等新的知识进行解说的内容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入
同学们,我们学过《苏州园林》、《中国石拱桥》等一系列文章,这些课文属于什么体裁?(生答说明文)语文中考时,说明文很有可能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半壁江山。今天我们就来做说明文阅读专项复习。
二、回顾说明文基础知识
先由学生归纳发言,再总结
1、说明文的概念;
2、说明文的分类;
3、说明顺序;
4、说明文的结构方式;
5、说明方法;
6、说明文语言特点
三、说明文常见考点
1、说明内容(对象)的整体理解,主要信息的提炼概括。
2、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。
3、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。
4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。
5、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的把握,对关键词、句的`辨析。
6、对所涉及的科学、生活现象的阐述与解说。
7、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。
8、对文章中所涉及的科学、生活现象提出建议等。
四、重难点突破
(一)说明对象、说明内容
1、温故知新
例如:已学《苏州园林》一文中,文章主要写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,它独具的特点就是:“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,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。”全文从亭台轩榭的布局,花草树木的映衬,门窗雕刻的图案等方面进行介绍,使读者能了解苏州园林区别于其它各处园林的鲜明特征。
2、方法归纳
明确说明对象,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
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。
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,既可从标题入手,也可从材料中归纳。事理性说明文可以指出内容,形成一个短语:介绍了__的__
3、真题演练
请同学们思考一下《恩施民居——————吊脚楼》和《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》这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分别什么?
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4
学习目标
1、利用跳读、浏览、默读等方法,快速获取说明对象的信息。
2、通过文本的学习,了解说明文中写动物是抓住动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的。
3、运用学到的方法,尝试编写动物说明文的写作提纲。
重点
了解说明文中写动物是抓住动物的哪些特征进行说明的。
难点
尝试编写动物说明文的写作提纲,以及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动物说明文的写作。
教学过程
一、游戏导入,激发兴趣
同学们,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。(出示游戏“猜一猜”)
现在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们就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。(出示课件,板书“小动物”)
动物是我们的朋友,在不同的文章中,小动物们或可爱,或机灵,或凶猛,或调皮,真可谓是各具特色,各有千秋。今天,我们将在同一种文章体裁中去领略小动物们的风采,那就是我们5单元学习的一种文章体裁——(课件出示并板书:说明文)
二、出示学习目标
(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)
三、复习回顾,明确方法
1、什么是说明文?
2、我们前面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学习说明文的?(出示课件)
(明――说明对象,抓——对象特征,析——说明方法,赏——说明语言)
3、那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《松鼠》这一课的学习方法。(出示课件)
(1)《松鼠》的说明对象是什么?
(2)文章说明了松鼠的哪些方面的特征?
(3)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?
(4)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?
请一位同学来交流一下。
课件出示,梳理信息,明确学法:(明对象――抓特征――析方法――赏语言)
四、合作探究,巩固学法
现在,我们运用上面的学法,学习《鲸》《“虫国杀手”—螳螂》《螳螂》
学习提示:
(1)先自主学习,运用“跳读、浏览、默读”等方式,快速找出说明对象的'特征及说明方法,并在旁边作好批注。
(2)再小组合作,讨论,填写表格。
(3)全班交流展示,小组长要注意分工。
(交流说明方法时,要用具体的句子来说明,交流语言提示:“请大家看到第自然段的句话,这句话运用了说明方法,说明了的特点。”)
五、比较整合,求同存异
1、仔细观察表格,说说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之处。
2、再说说你发现的相同之处。
3、回顾整合,达成共识
动物类说明文
-
163wk.com小编精心推荐:
- 说明考试文案 | 幼儿亲子阅读活动总结 | 说明作文绿豆汤 | 能说明考试重要性的句子 | 说明文阅读教案 | 说明文阅读教案
(1)抓住对象的特征(比如外形、生活习性,还可以抓住行动、种类、分布等);
(2)突出重点,用列数字、举例子、作比较、打比方等说明方法,运用生动描写或平实说明的语言,具体描述物品的特点。
六、练习写作,运用学法
学以致用
运用学到的学习说明文的方法,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动物,先列习作提纲(也可以用思维导图),再查找相关的动物资料,写一篇说明文。
七、推荐阅读
布封的《自然史》
布封的《自然史》全书36卷,堪称煌煌巨著。作者综合了大量的事实材料,以科学的观察为基础,用形象的语言勾画出了地球、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历史。包括地球史、人类史、动物史、鸟类史、矿物史等几大部分。
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5
一、教学目标
1、知识与技能: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,特别是描写王熙凤外貌的一段,读通顺、掌握朗读技巧,理解课文内容。
2、过程与方法:让学生在朗读、探究、交流、自主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,感受王小嘎子、严监生、王熙凤三个人物形象,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,语言,外貌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。
3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激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亲近名著,阅读名著的兴趣。
二、重点与难点
1、重点:感受三个人物形象,重点体会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。
2、难点: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,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。
三、课前准备
1、多媒体课件。
2、学生预习课文,扫清生字障碍。
四、教学设计
(一) 画面导入,激发兴趣
出示学生运动会中跳高比赛的图片。这样熟悉的画面、动作,应该怎样用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人物的特点呢?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描写一组,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人物的。板书课题。
(二) 初读课文,切入重点片段
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前蓝色文本框里的阅读提示,看哪一个同学最先理清人物描写一组中描写了哪几个人物形象。(小嘎子、严监生、王熙凤)
师:这些人物形象都很吸引眼球,但这个“凤辣子”已经等不及了,迫不及待的要出来和大家见面,就让我们先去会会她吧,看看她到底辣不辣?
(三) 品读片段《“凤辣子”初见林黛玉》
1、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拼音和课文下的注释自由地朗读课文,把课文读通顺,边读边思考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,你是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?将这地方做上记号。
2、师:这个片断是古白话文读起来有点绕口,同学们在读书时有没有碰到不好读的地方,让我们来相互提醒一下吧!(第一段中间部分)
师:这一段都是在写王熙凤的穿着打扮,指导学生先读头上戴了攒珠髻,绾着挂珠钗,项下戴着璎珞圈,裙边系着玫瑰佩,身上穿着窄裉袄,外罩银鼠褂,下罩洋绉裙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自上而下描写了王熙凤的穿戴。再读中间修饰这些服饰颜色、材质等的词语,最后连起来读,在修饰词前后注意停顿。
3、这段华丽的衣着打扮描写,可以看出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?
4、刚才我们是从王熙凤的衣着描写上体会她是个怎么样的人,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她出场时说了哪些话,看视频,注意听她说话的声音和语气,然后评价一下。授课时学生说出哪句就品读哪句。
(1)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,说着:“我来迟了,不曾迎接远客。”
师:她来迟了,还未露面就放声大笑,未见其人,先闻其声,她生怕别人不知道吗?体现她什么性格。
(2)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,上下细细的打量一回,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,因笑道:“天下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,我今儿才算见了。况且这通身的气派,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,竟是个嫡亲的孙女。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。
师:林黛玉,听了凤辣子这话,你心情怎么样啊?
师:贾母啊,她说你的外孙女儿真标致,像你的嫡亲孙女一样,你听了这话,心情怎么样?
师:一句话,外孙女高兴了,亲孙女高兴了,贾母也高兴了,这真是“一赞三颂”啊,厉害不厉害?
(3)妹妹几岁了?可也上过学?现吃什么药?在这里不要想家。想要什么吃的,什么玩的,只管告诉我。丫头老婆们不好了,也只管告诉我。
师:很多人说王熙凤是个语言学家,你看短短一段话,50多个字,却关心到了林黛玉的方方面面。女生来读一读,体会体会。
师:听了这样一番话,林黛玉能不感动吗?可她一连问了这么多,黛玉回答没有呢?让你们看看课文后面的`原文:一面又问婆子们:“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?带了几个人来?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,让他们去歇歇。”
师:是啊,同学们,如果王熙凤真的想知道答案,她在说这一段话时,至少一个地方应该停一停。那王熙凤问这么多却并不想知道答案,她说这些话是什么目的啊!(讨好贾母,炫耀自己的权力。)
(4)“正是呢,我一见了妹妹,一心都在他身上了,又是喜欢,又是伤心,竟忘记了老祖宗,该打该打。”
师:王熙凤真的忘记老祖宗了吗?(时时想着老祖宗)
(四) 学生自读自学《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》、《临死前的严监生》
学生自学第一、二个片断,用刚才的学习方法,边读边感悟,找出能反映人物性格的词句。
1、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的动作
小嘎子:精神抖擞、蹦来蹦去、使巧招,下冷绊子,仿佛占上风。
胖墩:踏着腰,合了裆,鼓着眼珠子,沉着稳重。
两个人摔的过程:推拉拽顶,扳,钩,别,推,摔了个仰面朝天。
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,准确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,也兼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描写,生动的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特点。
2、临死前的严监生
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,他的病一天天加重,总不得断气,亲人们都围在他的病床前,他是什么样子?(伸着两个指头)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?众人们猜测他的心思,几次猜不中他是什么反映?(不同程度的摇头)
这个片断作者就是抓住了两个指头和摇头的细节变化,把严监生吝啬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(五)习作练习
1、出示课前导入的图片,请学生用2~3句话描写跳高的小男孩。
2、点几个学生展示一下,学生点评。
3、师总结。
五、板书设计
人物描写一组
凤辣子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
小嘎子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
严监生 细节描写
说明文阅读教案 篇6
教学目的:
1、探究说明文阅读的规律,总结阅读说明文的技巧;
2、把握说明文的句子关系,掌握析总分的图示方法;
3、能够运用析总分法解决说明文阅读的相关问题;
4、提高说明文阅读的解题应考能力;
5、培养探究文章奥秘的`欲望与能力,培养对祖国语文的热爱之情。
教学时数:
30分钟。
课型设想:
1、复习课型,总结前一学段说明文学习成果并提高之;
2、教学资源以综合运用教材资源为主,以换新角度,异向思维,开拓学生思维空间,培养多向思维、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;
3、“引—导—练”一条龙,“探究—领悟—练习”一条龙;
4、本课重点解决析总分法及其应用。
5、本课难点为图示法;
6、本课为小型课,30分钟,注意把握时间。
教学过程:
一、导语
小结近期说明文学习,激发学生探究说明文阅读规律的欲望;
引出怎样分析说明文、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等一系列问题。
二、析总分
1、探究练习一:《中国石拱桥》首段。
2、探究练习二:《大自然的语言》第8段。
3、探究练习三:《大自然的语言》第9段。
三、总结解题规律
1、析总分的应用:
1)说明方法的分析;
2)说明要点的概括;
3)说明角度与方面;
4)段意与对象特征。
2、规律总结:(板书)
总分与并列,层级要分清;总是分的总,分是总的分。析分须知总,析总须知分;中心在于总,方法在于分。
-
欲了解说明文阅读教案网的更多内容,可以访问:说明文阅读教案
本文来源:http://www.163wk.com/jiaoan/5083.html